阜宁县阜建线12A界桩:“双唐”共忆红色魂

快报民生
2025-07-02

在阜宁县沟墩镇大唐村与建湖县草堰口社区大唐村的交界处,矗立着一座界桩——阜宁12A号。界桩上镌刻着“阜宁、建湖”等字样,鲜红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界桩脚下,阜宁与建湖两县界河的流水轻声呢喃,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特殊缘分,两个同名为“大唐”的村庄,虽分属两县,却共享着一段热血沸腾的革命记忆。

微信图片_20250702164532.png

英雄故里:杨文灿烈士事迹与文灿地名的传承

阜宁县沟墩镇大唐村是由原大岗村和鲁唐村合并而来,这片土地孕育了抗日英雄杨文灿烈士。杨文灿出生于原鲁唐村,过去鲁唐一带属射阳县埝西乡,1943年秋日的一个清晨,浓雾笼罩着大唐村。时任堰西乡民兵中队长的杨文灿带领七名民兵执行侦察任务时,为看清敌情毅然爬上大树,不幸被伪军发现。中弹负伤后,同志们要背他转移,他坚定说“不要管我,你们快撤”。他趴在水田里,狠狠射击敌人,子弹打完了,敌人靠近时,他用枪托子狠砸敌人,终因伤势过重被乱刀刺杀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英雄,当地将埝西乡更名为文灿乡,让英雄的名字融入乡土。随着时间推移,又在两县交界处修建了文灿桥。从过去的文灿乡到如今的文灿桥,地名的延续承载着对烈士的敬仰,也传递着这片土地顽强奋进的人文精神。

微信图片_20250702164535.png

星火初燃:盐阜第一个党小组的诞生

从阜宁12A号界桩向东三里,坐落着盐阜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诞生地。1925年冬,上海大学盐城籍学生仇一民(国共双重党籍)受党组织派遣,回到苏北开展建党工作。经过考察培养,他发展了唐仲衡、梁开甲等进步分子入党。1926年春,在唐仲衡与唐太初家的牛车棚内,仇一民主持会议。正式成立草堰口党小组,成为盐阜地区革命的起点。党小组成立后,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吸纳青年党员,如星火燎原,为盐阜大地播下革命种子。1928年1月,中共阜宁县委在大唐庄(今建湖县大唐村,时属阜宁县)成立,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抗粮斗争,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组织武装暴动,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猛烈冲击,揭开了盐阜地区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702164538.png


界桩铭记:两县共铸的红色丰碑

界桩两侧的大唐村,虽分属阜宁与建湖两县,却共同书写了这片热土的革命史诗——一侧是杨文灿等革命烈士的故乡,另一侧是早期党组织的摇篮。这两个相距仅数里的村庄,见证了盐阜地区革命火种的萌发与燎原,用鲜血和信仰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时光荏苒,许多老地名已湮没于历史,但文灿桥依然横跨在两县交界的河面上,阜建线12A号界桩依然默默守望。每当夕阳西下,界桩边河面上粼粼波光仿佛在映照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当地老人说,界桩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连接两县红色记忆的精神纽带。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党员干部以界桩为地标,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年轻党员在界桩前重温入党誓词,在文灿桥上讲述革命故事,让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的征程。正如一位老党员所说:“无论来自阜宁还是建湖,我们共同守护的是先烈用鲜血浇灌的这片土地,传承的是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这根看似普通的界桩,凝结着两县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诉说着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的不变初心。它提醒着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边界可以划分地域,但革命精神永远相连;历史或许会被时间冲淡,但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戴永红 董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