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记忆,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探寻南坎之战的精神丰碑

快报民生
2025-04-27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红色记忆是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而民族团结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近日,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弘扬民族团结精神,我们走进阜宁县沟墩镇南坎村,探寻那段铭刻在南坎之战中的英雄史诗。

微信图片_20250427110009.png

历史回响:从抗倭英雄到抗日烽火

南坎之战与芦蒲之战、益林之战并称为“阜宁三大战役”,发生于1943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这场战斗不仅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缩影,更是一曲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壮歌。战斗的导火索源于日军对陈氏仓公祠的仇恨。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祠堂,供奉着抗倭名将陈仓的牌位,并珍藏记录其功绩的“孝义格天”匾额和汉白玉石碑。陈仓在明代曾变卖家产,招募乡勇,加入戚家军抗击倭寇,其事迹激励了后世子孙。四百年后,日军企图焚毁祠堂,抹杀这段让他们蒙羞的历史,并报复陈氏族人。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捍卫家园的决心,更低估了各民族团结抗争的磅礴力量。  

浴血奋战:各族儿女共筑钢铁长城

战斗打响后,沟墩镇南坎村游击支队奋起抵抗。这支队伍由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战士组成,他们不分彼此,并肩作战。陈方、陈柳、陈必法叔侄三人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弹尽粮绝之际,他们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就义前,他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强盗!”,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除了陈氏三烈士,还有许多各族战士血洒疆场。回族青年马占山、蒙古族战士巴特尔等,都在战斗中英勇捐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串场河,也铸就了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

微信图片_20250427110013.png

军民同心:团结就是力量

南坎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抗争,更是军民团结、各族同心的生动写照。战斗期间,当地百姓不分民族,纷纷支援前线——有的为游击队送粮送药,有的传递情报,有的甚至直接参战。这种“军民鱼水情、各族一家亲”的凝聚力,成为战胜侵略者的关键。战后,中共党委在白水塘召开追悼大会,追认陈方、陈柳、陈必法为革命烈士,并将诚北乡更名为“三烈乡”,以铭记他们的牺牲。当地群众用被日军烧焦的祠堂柏木为烈士制作灵柩,表达最深切的哀思与崇敬。

微信图片_20250427110017.png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永续,民族团结长青

今天,南坎之战虽已过去八十余载,但其精神历久弥新。沟墩镇通过建设纪念馆、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每年的烈士纪念日,各族群众齐聚南坎战斗遗址,共同缅怀先烈,重温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团结史诗。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石。南坎之战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团结之花永远绽放,让爱国之魂永世长存!(王丽心 伏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