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小知识
蚊,属昆虫纲双翅目蚊科。
蚊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分四个时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个时期生活于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其卵巢才能发育、产卵,同时在吸血过程中获得病原体而成为传播媒介。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
蚊子如何定位吸血对象的呢?
一靠嗅觉。蚊子的下颌器可以感受到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小气流,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蚊子越容易定位。另外,蚊子也是“重口味”,一些特殊的气味也会吸引蚊子。
二靠视觉。由于蚊子的趋暗习性,它会通过视觉途径更倾向于攻击黑色物体。这也是为什么穿深色衣服的人更受蚊子欢迎。
三靠温度。蚊子可以通过热量来追踪人体的所在。在夜里,灯散发出的热量会干扰蚊子的判断。因此灯开着的时候,蚊子总是躲在角落里不敢乱飞,而关灯后房间里最大的热源就是人体,蚊子就可以进行精准定位。
因此,蚊子偏爱刚运动过的人、肥胖者、孕妇,这类人呼吸较重,二氧化碳排放多,散发的热量也较高;白天穿深色衣服的人;体味重的人、身上有奶味的宝宝,还有涂抹浓香化妆品、喝啤酒的、不换臭袜子的人也很吸引蚊子。
蚊媒传染病
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蚊子,目前我国的蚊子种类约390种,主要包括按蚊、伊蚊和库蚊。被蚊子咬一口,痒不是最重要的,其最大危害在于它会传播多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约有72.5万人因蚊虫叮咬而死亡。在我国,重要的传染病蚊媒有以下四种:
(一)中华按蚊。成虫为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虫,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二)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成虫为褐色、红棕或淡褐中型蚊种。可携带西尼罗病毒与乙型脑炎病毒,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三)埃及伊蚊。成虫为深褐或黑色而具银白色或白色斑纹的中型蚊种,是登革热的第一大媒介,也是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四)白纹伊蚊。成虫为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多种疾病,是登革热的第二大媒介,仅次于埃及伊蚊。
蚊子传播的疾病高达80多种,下面小编就介绍几种主要的蚊媒传染病。
1.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典型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地出现寒战、发热、出汗和退热。非洲是主要疫区,占疟疾病例的95%以及疟疾死亡人数的96%。五岁以下儿童占该地区疟疾总死亡人数的80%。
2、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登革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主要侵袭对象为3至10岁儿童,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已有多国出现登革热病例,确诊均超万例。
3、黄热病(检疫传染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也是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头痛、寒战等。黄热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热带地区。
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在我国主要为输入病例。对我国而言,没有本土病例使得人群缺乏免疫力,一旦出现输入病例,便存在本土传播的可能。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存在适宜疾病传播的蚊虫媒介,也存在感染风险。因此,防止蚊媒传染病输入再传播是当前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小贴士
立秋已过,暑气未消,秋蚊猛如虎!
为了您的身体健康,在此献上小贴士:
1、远离蚊虫叮咬
预防蚊媒传染病最关键是远离蚊虫,避免叮咬。首先要及时清除家中的积水和卫生死角,消除蚊虫藏身地,从根源灭蚊。其次应安装纱门、纱窗、蚊帐,能有效阻挡蚊虫活动,是最安全可靠的防蚊方法。外出住宿时,也应尽可能选择带有纱门窗和空调的住宿设施,并自带蚊帐。最后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外出前要清洁身体,穿着浅色衣服,并避免在草丛和积水边活动。外出时携带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除虫喷雾或涂抹剂;穿长袖外衣、长裤、袜子等。
2、出入境需注意
前往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前,应到当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健康咨询,听取疾病预防建议。前往黄热病疫区国家的旅客出发前至少提前10天接种黄热病疫苗,随身携带《疫苗接种或预防措施国际证书》,否则会影响入境。从疫区回国前应注意身体状况,如有出现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人员申报。
3、及时检测诊治
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检测、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患者应按照医嘱服用药物。若出现高热、肌肉疼痛的症状时,要谨慎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抗炎药退热止痛,因为登革热会有出血症状,此类药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会导致出血症状变得更严重,加剧病情。
来源:盐都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