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仍然需要“铁脚板”式的干部‍

快报民生
2023-08-24

(陈建康)“铁脚板”式的干部是计划经济年代县、乡、村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的代名词,那批干部为“三农”工作作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农村要不要“铁脚板”式的干部?回答是肯定的。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脚踏实地干工作,亲临现场解难题,满腔热忱办实事,真正把“铁脚板”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铁脚板”式的干部应善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功,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思维、新问题、新矛盾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农村干部通过调查研究,听到不利于改革发展的杂音,找到产生问题矛盾的症结。在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基础上,统一基层干群对加快改革步伐,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思想认识,有针对性的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使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在“铁脚板”式的干部们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快速推进。

“铁脚板”式的干部应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干部下基层不能昙花一现走过场,如果隔着玻璃看,指定现场办,就失去了下基层的意义。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到田头、进车间,倾听群众的呼声建议,既能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如果遇到问题绕道走,解决问题没主见,人云亦云,不仅是能力水平有问题,更是工作责任心有问题。因此,要做 “铁脚板”式的干部就要善于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体现能力,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铁脚板”式的干部。

“铁脚板”式的干部应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是干部的职责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民群众缺吃少穿的困难逐渐减少,但是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留守儿童的读书上学、残疾人的就业安置等问题困难仍需农村干部关心关注,帮助解决。因此,“铁脚板”式的干部应谨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多到困难家庭走一走、看一看,倾听困难群众的诉求,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帮助克服解决,真正成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李强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走进基层都是办法”,充分说明了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的重要性。因此说,农村仍然需要“铁脚板”式的干部,“铁脚板”式的干部永远是受群众欢迎的好干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