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医院李开如:患者体内的“导丝”

盐城民生网
2022-10-31

“每当我在影像镜下看着导丝通过,直抵病灶,内心就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这意味着能迅速挽回一个生命。”李开如经常会把自己想象成病人体内的导丝,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人剑合一”一样。“病人体内的这根导丝,牵动我所有的神经,也倾注着我全部的热情”。李开如说。

从八皖到他乡

为了在更大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志向,2020年12月,李开如背井离乡,从安徽滁州来到盐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亭湖区人民医院。而他的到来,也让医院的介入手术量翻了七八倍。治疗患者中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近90岁。

很多时候见到李开如,他总是带着一顶紫色的卡通帽子,挂着一脸微笑。“戴这么俏皮的帽子,就是为了缓解病人术前的紧张感。”在李开如看来,作为医生,一切为挽救病人生命而做的微小改变,都是值得的。

从医生到“家人”

“我父亲是7月23日在亭湖区人民医院做的心脏手术,现在已经能自己下床吃饭了。”7月29日上午,家住东亭湖街道南林社区的陈勇给李开如医生团队送去锦旗:医术精湛转危为安,医德高尚仁者仁心。

“李医生,没得说,真是好医生!”提起父亲陈士生在院手术和治疗的这一周,陈勇一个劲儿地夸赞李开如,“76岁的父亲是普通农民,7月21日中午突然晕倒,我们这里距离亭湖区人民医院只要五六分钟车程,在压根不认识李医生的情况下,他中午加班给父亲做了手术。一连几天晚上,他都来查房三四次,我们特别感动。”

与陈勇有类似感受的,还有52岁的胥祝芳。“丈夫在酒店门口突然发病,当时疼得脸都发白了,打车把他送到医院时,我整个人懵了。李医生果断地给我丈夫做了手术,放了支架,手术特别成功。”在胥祝芳看来,李开如就是自家人,“对于这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当地没有这么近这么好的医院,没有这么好的医生及时抢救和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从职业到“使命” 

“其实面对每一个病人,研究每一个病例,做每一台手术,我都永远充满热情,即便在手术室一站10多个小时、日夜研究病例。跟病人沟通,是责任所在,也是使命使然。”也许,李开如天生就是做心内科手术的“料”,记者发现,聊到这些,他眼中有光。

“如今我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因为做这一行,很多理论前一天是成立的,也许后一天就被淘汰了。”他说,每天都有挑战,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2016年,他曾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进修冠脉介入,并获得原国家卫计委冠脉介入资质。从2009年接触冠脉手术后,他就觉得很有意思。“2016年的南京进修过程,又打开了一扇通往介入手术的大门,里面博大精深,值得一生探索和追寻。”

“他是以院为家,平时有什么紧急病人,一喊他就来了,从来不言辛苦。”亭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姜方梅说,李开如身上的职业精神和高尚医德令人敬佩。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心内科朝气蓬勃昂扬向上,攻克并完成了多起疑难杂症,在当地百姓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写在最后

李开如同志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作为第一副主编参与著作《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与新进展》的编写,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无鞘指引导管在桡动脉冠脉介入中的应用》、《心脏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的临床应用》等等多项省市级课题。

自2020年12月入职亭湖区人民医院以来,他带领心内科团队顺利取得国家标准化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建设单元资质。与沪宁多家单位、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让亭湖区乃至盐城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沪宁专家的服务。目前心内科团队处于良性发展态势,理论基础及业务水平较前明显提高,心血管介入手术量较前数倍提升,业务量也较前很大提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