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教学怎么教?怎样从课内教学获得启发?本文基于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和写作教学启示,结合教学和观摩经历,探究读写融通思想,对作文教学进行优化。通过课内外一体,促进课前、课堂和课后的融通思想,完善教学流程。推动情境活动,达到讲、练、评相互渗透,阅读与写作相互融通,探索更有效的读写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融通;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推进,作文教学也逐渐走入了更高的要求层次。怎样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措施,也是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的。笔者认为,作文教学,需要融通!何谓融通?简单来说就是融合通达,融合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通达是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融通背景下,教师应基于新的教育生态积极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转变,建立起与融通背景相一致的教学生态,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内部生态和内外部环境的融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1】。
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多次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要追求读写融通之境。他将阅读和写作看作孪生姊妹,认为它们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而是融通共生,互相润泽,读可以促写,写又可以助读。不断创新读写联动方式,积极探索多维的读写路径,注重各种资源的勾连整合,延展时空,链接生活,努力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达成课内灵动、课外丰盈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从平时写作和考场阅卷上看,学生对于观察生活的能力是具备的,但是缺少经历的体会和感悟,对于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说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式的体验;对于教材中的素材,也不能进行合理融通,灵活运用。导致在写作陷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法可用。
那么单元综合背景下读写融通应当怎样去实施,以教学设计案例简单分析个人想法。
一、水天一色,霞骛齐飞——汇合
基于单元整体,汇合读写目标。统编教材单元扉页都有单元的知识要求目标和能力素养目标,单元教学更具有系统性,而这样的目标和单元写作的能力训练也是相对应匹配的。所以,教师应当形成单元观念,以单元整合目标为基本理论,梳理、汇总、总结单元教学任务和技能方法,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训练为例。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述了评“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单元内容给我们安排了《阿长与<山海经>》、《山地回忆》、《台阶》、《卖油翁》四篇课文,文章在创作手法、风格和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或通过欲扬先抑,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列举人物的各种外在和内在描写,包括间接描写人物的性格,但都紧紧围绕“抓住人物的细节”的角度展开叙述。通过单元的学习,本单元在单元目标的学习上就可以这样设计:
1.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其语言风格。
2.注意详略安排,把握文章的重点及关键性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3.发现平凡人物的闪光点,品味他们向善、务实、求美的品德,陶冶情操,体味作者的情感。
在本单元的写作教学《抓住细节》的提示里,也告诉了我们三种“抓住人物细节”的方法:
1.真实
2.典型
3.生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根据单元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就可以汇合成新的读写目标:
1.调动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经验,回顾所学知识,揣摩细节描在
作品中的作用。
2.通过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感悟细节,从人物的多个描写角度,结合环境描写,评析细节描写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言交流。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没得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会热爱生活。
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准确把握单元读写目标,结合所学课文,通过列举课内外的实例,完善单元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中形成读与写的有机融合锻炼更细致的写作能力。
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结合
读写融通共生,互相促进提高。在将读与写的单元教学目标融合之后,教师就要将目标转化为教学实际,努力在教学体现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以课文为载体引领学生的写作锻炼能力,避免在出现阅读和写作不相联系的问题。在教学中,写作方法的渗透也尤为重要。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结合课文所学的“抓住细节”手法,深入以读促写的单元写作教学。
第三单元 | |
课文 | 《阿长与<山海经>》、《山地回忆》 《台阶》、《卖油翁》 |
学习要点 | 1.了解平凡的“小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2.重读精思,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把握文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意蕴 |
写作写法 | 欲扬先抑,抓住细节,对比衬托,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议论抒情 |
写作任务 | 1. 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描写,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2. 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3. 从家里找一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整体单元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合理对作文进行布局也要做出适应地指导。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表现对阿长回忆,借助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记录阿长迷信等生活中小毛病和缺点,写出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不大舒服——空前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直至消失——发生新敬意,情感的转变由阿长对鲁迅所做的事情发生转变,以这样手法的记叙,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状态,造成鲜明对比。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不断去寻找写作启发点,进行单元的读写融通,推动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2】。在教学中尝试构建“阅读—写作—阅读”的整合融合模式,让学生练习写作之后再回归文本,真正能够做到“融通共生,互相润泽”。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文本学习时,进行创意写作,加深文本理解。如七下《卖油翁》一文:
“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康肃忿然——笑而遣之”,文章在叙事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给学生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补白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也可以写作论述卖油翁“惟手熟尔”的淡然,通过扩写、改写等多种写作方式,深入对人物形象、心理等角度的把握,真正做到阅读和写作双向并行。以写助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卖油翁和陈尧咨的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北宋有重武轻文的风气,有人提出质疑,高超的箭法不等同于“酌油枥”而“钱不湿”的手熟,讨论并写出想法。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综合
综合项目化教学,强化读写融通。语文素养的提出,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言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智慧的获得,而实践智慧关注的是普遍与特殊的联结【3】。2022版《新课标》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除了单元中的读写融通外,在此基础上融入项目式学习,能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提升在真实情境下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灯笼》的课堂教学为例,反思项目化课堂设计下,读写融通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趣点进入,情境撬动课堂
新课标明确提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尤其应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不管是从知识的建构还是从核心素养的要求上,实践育人,是新课改的创新路径。
以《灯笼》为例,设置情境:某中学初二年级文学社团拟在2024年岁末策划一个特别活动,举办主题为“遇见旧时光”之“特别小物件”展览。围绕着展览活动,完成任务。
在架构文本情境的中,语言的渲染也是一种有效举措,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这一举措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还应当在教学情境的创建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语言表达,全面提升语言表达效果【4】。
2.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读写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加深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中要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在《灯笼》中,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前置任务:“我为吴伯箫先生代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吴伯箫为什么要展示灯笼的原句,感受作者情感。
任务一:回望岁月,讲述故事。从故事中挑选你最喜欢的故事,感受作者用“灯笼”做线索的作用,感悟从“灯笼”中映射出家国情怀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为下面的随文写作练习做好铺垫。
任务二:漫溯深处,细品情感。展出灯笼故事系列图片,依托文本,运用描写来丰富一下画面,学生现场练笔并朗读,依据老师给出的画面描写的评价量表,参考评价量表给予评价等级。
表1: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 评价内容 | 量化评价 | 生评 | 师评 | 总评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人物描写 | 方法多样、特点鲜明 | A | B | C | |||
环境烘托 | 切合情境、渲染气氛 | A | B | C | |||
语言特色 | 用词标准、秒用修辞 | A | B | C | |||
表达方式 | 根据需要、综合多样 | A | B | C |
任务三:深情表白,创意门票。再继续回到情境——展厅要推出以这张图片为主体的纪念门票。设计者想从文章最后两段,挑几句合适的文字做成简单的文案,并配上音频,扫码可听。请你一起参与。你会挑什么句子呢?学生在挑选句子的同时,品味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指导学生的朗读,体会不同的朗读方式带来的效果的差别。
任务四:感悟民俗,拟写标题。吴伯箫以灯笼为线索,用简洁而典雅的语言讲诉了灯笼所承载的情感和内涵。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灯笼走进了新时代,展厅设计了一个小视频,你会给它拟一个怎样的标题?给学生一分钟陈述时间,要求学生学会“讲明观点——陈述理由——总结归纳”。最后用一盏创意小灯笼,让大家在灯笼上写上一句灯笼寄语。收束全篇的教学。
将项目化与读写融通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实践参与,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知识积累、思维能力、人文底蕴和语言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学科跨越,综合核心素养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外部生态来看,教师应基于融通背景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跨越,综合各学科之间的特征,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跨学科读写融合教学中,读写教学进阶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5】。
3.1.语文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
语文学科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因此,语文与初中其他人文学科的融合具有可行性。教师应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积极推动语文学科和人文学科,例如与历史、道法等学科的融合,在学科融合中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效应。
以《灯笼》为例,围绕“历史”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灯笼》的情感感受和里面所涉及的历史文人以及典故,谈一谈“家国情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学习实践有什么的作用。
通过拓展延伸,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也使学生通过延展性学习活动,认识到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长。
3.2.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融合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元素,这些元素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研磨语文和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借助音美之类的欣赏,加深语素养的提升,同时在融合中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学科的独特魅力,在学科融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协同发展。
以《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在设计课文朗读时,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按照设计的朗读脚本和支架构建,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合适的配乐朗读。要学生选择自认为合适的音乐,不仅需要根据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而且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感迁移,选择合适的音乐体现出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一幅春景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春景图理解,感受到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春景的写作方式,我设计了一项“绘春”活动,给这幅春景图配上一幅图画,并从该段文字中选择一段文字或者根据文本自己撰写一句话。学生在配置图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借助图画语言将文字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结语:基于读写结合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积极探寻学生读写结合的创新点,打开学生的读写结合思路,优化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提升读写结合的学习质量【6】。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统编语文教材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单元视域下读写融通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提高语文文学性和工具箱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的语文教者要积极推动语文的改革,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颖异.读写结合教学的“可为”与“有为”[J].语文建设,2023,(03):68-70.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3.03.002
【2】 任瑞庆,郝静.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0):54-56.
【3】 曹刚.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1,(06):23-27.
【4】 蒙粉红.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语文新读写,2022,(09):21-23.
【5】 吕静文.基于“三层级阅读”理论的跨学科读写融合进阶设计[J].中学语文,2024,(20):19-21.
【6】 周新.读写结合比翼齐飞——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11):54-56.DOI:10.13525/j.cnki.bclt.2024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