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布局中,盐城被赋予“首家”的使命,既是对其产业转型与职教实力的认可,更是江苏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落子。这一步,关乎未来,意在全局。
八月末的盐城,海风拂过这片红色热土。在盐城技师学院海洋路校区内,一场备受瞩目的授牌仪式正在举行——江苏省中华职教社首家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在此正式成立。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机构设立。省委统战部、省职教社和盐城市相关领导悉数出席,省中华职教社秘书处、盐城市职业教育社相关负责人、兄弟职业院校专家学者等济济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为何全省首家职业院校工委选择落户盐城?对江苏职业教育格局产生哪些影响?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为何是盐城?——战略布局背后的天时地利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盐城这座曾经以革命老区闻名的城市,正在迎来历史性蜕变。交通格局的巨变让盐城从沿海“末梢”变身开放“前沿”:盐通高铁开通,盐城2小时内直达上海;盐丰、盐阜快速路建成通车;持续加快黄金出海通道建设,盐城港滨海港区20万吨级航道,响水港区、射阳港区5万吨级航道,大丰港深水航道……盐城逐渐成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这一系列变化不仅重构了盐城的区位优势,更重塑了其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产业转型的步伐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上半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2家,增量位居全省首位;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875家,位列全省第三。按照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正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23条重点产业链。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权威部门调研显示,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1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超过30万人。
从区域末梢到发展前沿,盐城的蜕变正是江苏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的最佳注脚。
为何是技师学院?——实力积淀与特色创新的双重优势
首家落户盐城技师学院,显然这里既有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有区位优势的战略提升,更有着发展职业教育的肥沃土壤。
盐城技师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24年,荣获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并再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再登世界技能大赛最高领奖台,彰显了学校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厚重底蕴和卓著业绩。
学院建立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大数据技术等10个专业集群,与23条重点产业链深度对接。据统计,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留盐就业率持续攀升,2024年达到76.74%,印证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必然逻辑。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创新性地将新四军革命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红色工匠”培养模式。这种精神层面的融合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独特路径,也让职业教育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在红色热土上培育能工巧匠,用工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盐城技师学院正在书写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相融合的生动实践。
走向何方?——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的深化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此次成立的职教社工委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与盐南高新区启动“智创盐南”合作项目,聚焦区域技能人才培养与民生服务需求。
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这种深度合作致力于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无缝衔接,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相接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融合。
盐城技师学院坚信,与盐南高新区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与服务能力,为当地产业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注入新的动力。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盐城的实践正在探索一种新模式:让职业教育真正扎根产业沃土,让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示范意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盐城样本
支持盐城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是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盐城的实践,正在为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示范。
据了解,学校将紧扣省1650产业体系和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依托盐南高新区的产业优势,推动校企、校地、校园的深度合作。相关方面要求,要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积极作为,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活动品牌和工作亮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工作模式。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选择体现了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深刻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单一办学向产教融合转变,从注重技能传授向注重精神培育转变。
首个院校工委落户盐城,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的职教新篇,必将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也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盐城经验。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探索,职业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值得期待。(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