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阜宁与淮安涟水的交界线上,阜宁县孟滩村的废黄河畔(又称古黄河、黄河故道),淮盐线6B界桩静静矗立。它不仅是两县地理分野的实体标记,更像一根串联时光的丝线,一头牵着村落的起源密码,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成为阜宁县民政局“乡村著名行动”中,挖掘地名文化、激活乡村文脉的重要支点。

地名溯源:滩涂间的村落密码
孟滩村的名字里,藏着与土地、宗族深度绑定的双重密码。在阜宁,“滩”字辈地名多与水脉相依,孟滩村便是典型——村中孟姓为世代聚居的大姓,村庄又恰好坐落在废黄河滩涂之上,“孟滩”二字,既烙着宗族聚居的印记,又写着依水而居的地理特征。追溯建制沿革,村子的名字曾历经变迁:1958年建队时,因境内有兴隆庄自然村,得名“兴隆大队”;1981年,地方重拾历史与地理记忆,鉴于村庄紧邻废黄河滩的独特区位,更名为“孟滩大队”;1983年大队改村后,“孟滩村”一名正式定档,沿用至今。如今,淮盐线6B界桩旁的兴隆庄、港边庄等居民点依旧散布在黄河故道旁,炊烟升起时,“滩”的故事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水脉往事:故道里的沧桑记忆
废黄河蜿蜒流淌过孟滩村,这条千年水脉承载着村落与“水”相关的所有沧桑。作为南宋黄河夺淮后泥沙堆积形成的古淮河尾闾,废黄河既是阜宁与涟水的界河,也在两岸刻下了无数藏着往事的地名。“清水塘”是康熙三十五年黄河决堤撕开的“大地伤口”,178丈决口曾浊浪滔天,如今塘水幽深,成了水患最直白的“碑文”;“蔡工”源于芦蒲段废黄河堆堤抢险记忆,当年抢险者多寄居蔡家,地名便成了险工患段的活档案;羊寨废黄河堤上的“马工石闸”,是光绪十年的旧物,曾迎两江总督左宗棠审视,如今仍在排水护田;“钱码”“蔡码”等带“码”的地名,还能勾勒出当年河运码头的喧嚣。而孟滩村,正是这方水土与宗族共生的最佳见证,淮盐线6B界桩凝视着故道,也默默收纳着这些沉淀的记忆。

振兴图景:滩涂上的乡村新篇
蜿蜒的黄河故道为羊寨镇带来独特沙质土壤,当地借此打造“沙土+林果”模式,种植红富士、瑞雪等优质苹果,打响“羊寨苹果”品牌;同时串联单家港战斗、北沙人民战斗等红色遗存,推动农旅融合,让农民四季有活干、收入稳增长。如今的孟滩村,正依托废黄河故道的馈赠,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2024年春,“绿美村庄”建设启动:拆除破旧建筑、见缝插绿造小公园,栽下栾树与桂花,修步道、提绿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步推进,改造电站、建高脚渠与生产桥,实现村内道路全硬质化。如今走在孟滩村,农院错落、花木葱茏,老人在公园闲谈,“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图景,成了界桩见证下的新风景。

淮盐线6B界桩依旧伫立在废黄河畔,它虽未亲历村落从“兴隆”到“孟滩”的更名,却通过地名承载的记忆读懂了故道沧桑,更亲眼见证着孟滩村在振兴中焕新。阜宁县民政局以这根新立界桩为文脉支点,梳理地名背后的历史与人文,让冰冷的界桩变成有温度的文化符号,既守住了乡村的根与魂,也为孟滩村的未来注入了更深厚的人文力量。(李明军 孟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