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宁县沟墩老街,有一家历经几十年风雨的修鞋铺,它见证了老街的繁华与变迁。修鞋铺的摊主是位驼背老人陈老爹,他用一双巧手和一颗赤诚之心,为老街居民带来了便利,也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陈老爹总是穿着一件褪色的白布衫,袖口总沾着点鞋油。他右腿半屈着踩住鞋楦,左手扶稳鞋面,右手的锥子在皮革上稳稳游走,银亮的针线穿拉间,磨破的鞋边、断了的鞋跟渐渐恢复模样。他的修鞋箱是铁皮焊的,分层码放着鞋钉、鞋线和不同型号的鞋掌,最上层压着块玻璃,底下压着几张皱巴巴的零钱。
有人来修鞋,陈老爹总先眯眼看看破损处,慢悠悠报个实在价。修鞋时,他手指翻飞,哪怕是磨得快平的鞋底,也会仔细粘牢鞋掌,再用小锤敲得严丝合缝。忙完了,他就靠在墙上歇着,西下的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偶尔有孩子凑过来好奇地看他的工具,他也不恼,还会拿起小鞋钉给孩子看,脸上带着浅淡的笑。虽然摊位没有招牌,但大家都知道,这老人修鞋既仔细,收费又靠谱。
一个闷热的早晨,一位穿校服的小学生攥着运动鞋跑过来,鞋边开了道大口子,急得眼眶发红:“爷爷,明天要运动会,这鞋还能修吗?”陈老爹放下手里的锥子,接过鞋,仔细查看后,声音慢却稳:“能修,十五分钟就好。”他迅速从工具箱里翻出同色的线,开始缝补。每一针都扎得又准又密,手指被线勒出红印。小学生心疼地让他慢点,他头也不抬,嘴角弯了弯:“放心,保准不耽误你跑。”修完鞋,他还顺手用布擦了擦鞋面上的灰。小学生掏出零钱递过去,他只接了五块,把多余的钱塞回孩子兜里,让他试试鞋合不合脚。
如今,在沟墩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沟墩老街恢复了每周六赶集的热闹氛围。朝阳社区还为陈老爹的修鞋铺挂上了醒目牌子——“陈记修鞋铺”。看到赶集时人山人海的情景和崭新的招牌,陈老爹感慨地说:“现在的党委政府真的为老百姓办实事。”
陈老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小小的修鞋铺,用一针一线缝补着时光,也缝补着老街居民的生活。他的修鞋铺不仅是一个修补鞋子的地方,更是老街温暖的记忆,见证着老街的复兴与美好。(戴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