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阜宁县沟墩镇朝阳社区三组的一处青瓦白墙间,总能看到一位步履匆匆的身影。她叫蔡中梅,用四十载春秋书写着“孝”字的深刻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化作春风细雨,浸润着一方水土。
命运的考验始于襁褓之年。三岁失怙的她随母亲改嫁,在贫寒岁月里过早懂得生活的艰辛。没有机会走进学堂的她,却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刻进了骨髓。成年后与丈夫共建的小家刚刚步入正轨,公婆的相继离世又将智力残疾的小姑子推到了她的面前。十年间,她既是嫂嫂又是监护人,每日为小姑子梳洗喂饭,教她辨识四季。直到政府为特殊群体提供集中供养,她才含泪将妹妹托付给专业机构,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令人动容。
2024年春寒料峭,养父突发脑梗卧床不起,体弱多病的母亲也亟需照料。面对“养育之恩”与“赡养之责”的双重叩问,蔡中梅毅然将两位老人接进家中。晨光熹微时为老人翻身擦背,暮色四合后熬煮药汤,每个晨昏都在照料中流转。当邻居劝她“非亲非故何必受累”,她抚着养父枯瘦的手说:“他用半生护我周全,我必以余生伴他终老。”
如今,蔡中梅的小院里总是飘着药香。她特意将老人的房间布置得温暖明亮,墙上挂着泛黄的全家福。为了让老人吃得顺口,她研究药膳食谱;担心母亲夜里着凉,她备了三个不同厚度的睡枕。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两位老人眼含泪花:“我们何德何能,摊上这么好的闺女。”
蔡中梅的孝行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邻居们自发组织“孝亲互助小组”,年轻一辈从她身上学会了“常回家看看”的真谛。社区宣传栏里,她的事迹被制成图文展板,成为新时代孝道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问及坚持的动力,这位质朴的农村妇女轻轻摩挲着母亲留下的旧围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我只是做了每个子女该做的事。”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护;不是血缘关系的枷锁,而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淌。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蔡中梅用平凡的坚守,让传统美德绽放出新的光彩。(戴启中 王泽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