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匠链式发展体系”锻造产业生力军

盐城民生网
2025-11-03

十月下旬,盐城市总工会用一周的时间,对全市各县(市、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摸底。“全市各级工会需在工匠人才培育上重点发力,让工匠人才有地位、有待遇、有舞台。”10月29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徐华明在总结调研情况时表示,盐城市总工会以构建“工匠链式发展体系”为核心抓手,系统推进工匠人才的“育、选、用、留”工作,努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劲的人才动能。

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培养一支既精通技术又具备创新能力的产业工人队伍,已成为各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课题。今年以来,盐城市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工匠培育体系,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持续加大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培养力度。

育匠才:从课堂到车间,打造“双轨育才”新生态

在盐城,工匠的培养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走进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工匠学院的实训基地,学生们正在工业机器人操作台前专注调试程序,一旁的教师来自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这样的场景,是盐城推动“学校+一线”双轨育才模式的生动写照。

图片23.jpg

为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盐城市总工会在全市系统布局工匠学院体系,聚焦光伏、风电、新材料、数智化等新兴产业,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工匠培育网络。这些学院不仅建在校内,更延伸至车间一线。在滨海县,滨海中等专业学校工匠学院开设与生产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课程,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让学生在企业中边学边练。“我们不只是教理论,更要把课堂嵌进生产线。”该校负责人表示。

企业在这场育人变革中,正从“用人方”转变为“育人主体”。立铠精密科技通过“师带徒”机制,每年培养青年技术骨干700余名。通威太阳能设立“工匠课堂”,由资深工匠传授实操经验。在响水县,江苏智秀电商产业园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组建200人运营团队,由行业工匠牵头带徒,孵化出一批电商达人,形成“产业集聚+工匠师徒赋能”良性生态。

“课堂进车间、工匠入校园”,不仅是教学场所的转换,更是培育工匠理念的革新。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威太阳能、江苏摩比斯等“链主”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输送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学生们在车间里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真实生产任务的“准工匠”。从黑板上画图纸,到车间里调设备,从书本上学理论,到生产线上练手艺,盐城正在打造的,是一个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育才新生态。

评匠人:从企业到行业,构建“多维评价”新标准

10月25日,由盐城市总工会和悦达集团联合举办的2025年盐城市“悦达杯”专用车技能大赛在悦达专用车公司车间举行,吸引来自悦达起亚、台玻、江苏鑫汇金等多家单位87位技术精英同台竞技,一等奖获得者将纳入市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库。一位参评的行业专家表示:“大赛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争先创优的平台,也激发了更多工人向上攀登的动力。”

工匠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盐城市总工会推动建立“企业—行业—区域”三级工匠评定机制,为工匠成长铺设了阶梯,让每一名工匠都能在适合的轨道上获得认可。

图片24.jpg

在企业层面,个性化评选模式逐步推开。通威太阳能开展“追光工匠”评选,设置文化之星、岗位标兵等10余类奖项。SK新能源通过革新改善活动、技能大赛等多维度评价职工表现。这些评选不仅看技能,更注重创新能力与价值贡献。

在行业层面,由协会或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统一标准。响水县围绕不锈钢、造纸等重点产业,由产业商会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通过“师徒结对”模式推动技艺传承。行业工匠的评选,更注重其在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推动行业进步方面的实际成效。

在区域层面,盐城推动市级工匠评定制度化、常态化。加快制定实施《市级工匠培养对象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市级工匠评定的组织机构、基础条件和评定程序。建湖县已开展两届“建湖工匠”评选,共选出40名代表,树立起一批行业标杆。

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让各类工匠人才脱颖而出,更在产业工人中树立了清晰的价值导向。“在射阳县中车风电叶片公司,一线工人们讨论最多的不是工资待遇,而是如何提升技能等级、如何在下一个考核周期达到更高标准。现在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说。

筑匠魂:从待遇到舞台,搭建“成长立交”新体系

要让工匠“留得住、发展好”,关键在保障与激励。盐城市总工会从政治待遇、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入手,搭建起工匠成长的“立交桥”。

图片25.jpg

在薪酬机制上,“能级工资”成为集体协商的重要内容。阜宁县推动企业建立以技能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神瑞胶带公司设立技术创新奖,按五个格次奖励300至30000元。赛得利纤维公司对工匠人才每月发放特殊津贴。在盐都区,16家试点企业推行“技高者多得”,高端技术人才年薪最高近20万元。

在职业发展上,纵向晋升与横向拓展并行。中车风电叶片公司搭建T1—7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实现“培训—认证—成长”链式发展。立铠公司通过“培训—考核—晋升—待遇”四位一体机制,让技能等级与薪酬直接挂钩。更有企业推动技术工匠与工程师“技能—学历”互通,高级技师可通过考核直接申报工程师职称。

工匠的价值更在创新舞台上充分彰显。盐城推出“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工匠个人或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立铠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达2.8亿元,获得国家专利52项。滨海县供电公司职工研发项目荣获第46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最高奖。亭湖区公司劳模工匠团队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培训职工超过2000人次。

从产教融合的育才机制,到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再到激励与保障并重的成长环境——盐城市总工会构建的“工匠链式发展体系”,正推动一批批产业工人从“工”到“匠”蜕变。“工匠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盐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林海说,“我们将继续深化链式培育体系,让更多工匠在盐城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杨亦周 孙健)




分享